陈增鸿

陈增鸿

(作家)

中文名:陈增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区:江苏淮阴
出生日期:1908年3月2日
毕业院校:南国艺术学院
职业: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升官图、岁寒图、大风歌
详细介绍:陈白尘(1908年—1994年),中国作家、编剧。原名陈增鸿,又名征鸿、陈斐,笔名墨沙、江浩等,江苏......>>>查看陈增鸿详细资料

陈增鸿人物经历

学生经历

陈白尘陈白尘192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1926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和共产党人有了初步的接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退出国民党。此后,先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后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1929—1932年,流浪各地,求职卖文,曾赴日旋归,并与友人一起组织过民众剧社、摩登社、南风社等戏剧团体,开展进步戏剧运动。

革命贡献

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淮阴特委秘书长,积极从陈白尘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秘密写作小说和剧本。两年半的囚徒生活,成了他创作上的丰收季节。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做“亭子间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抗战戏剧运动和革命文化工作。曾参加上海影人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华剧艺社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为这些剧团写了大量剧本,对掀起大后方抗战戏剧的高潮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组织指示建立起中华剧艺社,在困难的局面下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等,使剧社成为大后方坚持进步戏剧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陈白尘还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四川省立音乐戏剧学校、中央大学任教或兼课,并担任过《华西日报》、《华西晚报》、《新民报》等报副刊主编。

相关经历

1946年回上海,在电影和戏剧战线上继续投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运动。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组织地下的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解放后该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主席。1949年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南方第二代表团副团长、上海市文联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调北京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秘书长,后历任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66年调江苏省文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操文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当学为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