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

中文名:曹操
出生地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155年
详细介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查看曹操详细资料

曹操人物争议

曹操自称是汉初相国曹参后裔。但现代学者通过分子人类学的技术和方法证明曹操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O2-F1462,而曹参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为O3-002611,因此曹操不太可能是曹参后裔。另有研究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认为曹参家族在西汉开国后就举家搬到关中,后来徙至封地平阳,而最早说明曹操是曹参后裔的《曹腾碑》缺失家族迁徙的部分,因此曹操并非曹参直系后裔,属于攀附。袁绍谋士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中称曹操之父曹嵩为“乞匄携养”,即曹腾从路边捡来收养的孩子。现代学者通过分析元宝坑一号墓墓主(可能是曹操的叔祖曹鼎)的牙齿,发现其与曹操后裔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吻合,从而认定这是个谣言,曹嵩是曹腾从本宗过继的儿子。《曹瞒传》及郭颁《世语》称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曹操与夏侯惇是从兄弟。有学者认为这出自政敌对曹操的人身攻击,没有任何证据。还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在安徽省亳州市曹操宗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字砖,其中一块刻有“夏侯右”字样,年代为东汉建宁三年(170),由此证明夏侯氏与曹氏很早就存在着密切关系,也增加了《曹瞒传》及《世语》记载的可靠性。曹操形象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变,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魏晋时期是曹操的形象演变的开端,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陈寿评价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期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进一步丰富了曹操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同时对曹操“奸雄”形象做了重要补充,呈现出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特征的曹操形象。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不仅肯定了曹操的聪明机智、崇侠尚义的性格特征,而且增加了曹操性格残忍,嫉贤妒能的性格弱点。隋唐时期,许多文人三国题材的创作对曹操形象的演变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隋朝时期,《隋书》注重以史为鉴,肯定了曹操的政治才能,增加了曹操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到了唐朝,曹操更多的是进入了文学作品当中,无论是唐诗还是小说,都是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一方面强化了曹操的政治功绩,一方面深化了曹操的负面性格。宋元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经历了较大的转折。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宋词、平话、还是杂剧,曹操负面形象进一步遭到文人的批判,“英雄”形象逐渐淡化,“奸雄”形象更为突出。到了明清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工与改造,罗贯中完成了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呈现出一个既“奸”且“雄”、复杂的、多层次的人物形象;而最终毛评本《三国演义》的问世,毛氏父子通过对史实以及前代文学作品的进一步加工处理,“奸雄”曹操最终定型,并且影响深远,流传至今。参见词条:曹操墓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