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是多义词,共1个义项展开>>
沙家浜

沙家浜

中文名:沙家浜
归属:电视剧
类型:抗日,战争
导演:沈星浩
主演: 陈道明,许晴,任程伟,刘金山,程前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集数:30
详细介绍:《沙家浜》是沈星浩执导,高景文编剧,陈道明、许晴、任程伟、刘金山主演的革命题材电视剧。该片根据现代沪......>>>查看沙家浜详细资料

沙家浜历史文化

古遗址
朗城遗址、毛晋旧居遗址、文昌阁遗址、钓鲜闸遗址、市泽潭遗址、分水墩遗址等
古寺观
崇福寺、福民禅寺、东岳庙、关帝庙、灵惠庙、福民庵、三元道院、土地祠、观音庵、财帛司祠、法华庵、广福禅院、圆通庵、增福禅院、夏泽庵、毘庐庵、闻香庵、积善庵、太尉庙、土地堂等
古桥梁
北新桥、华阳桥、万安桥、万汇桥、红桥、聚隆桥、凤基桥、三塘址桥、万缘桥、钓渚渡桥等
古园林
凤基园、水东丘园、柏园、北宅园、东庄、飘香园、晚香小筑、翳特轩、松梅老圃、亦园、语溪小园、旷亭、西坡园、语溪草堂等
古墓葬
唐将军墓、杨子常墓、广州府通判李勋墓、余干县知县李赋墓、赠文林郎许鉴墓、上蔡县令许河墓、平陆府同知陆枝墓、工部主事许汾墓、余干县令许时省墓、柏小坡墓、文苑许重熙墓、孝子方志贞墓、庶常许彀墓、检选知县赵同钧墓、刑部湖广司主事张璐墓、检选知县程国玲墓、昌华知县陶元淳墓等
古碑刻
增福禅院古碑、周孝子庙牒碑、唐市周孝子庙碑、公田记碑、重修藏真殿记碑、《重建崇福庵殿记》石刻、坞丘山重建大殿并完殿缘起小记碑、独建通济桥引碑、积善庵初建原流碑、改建万安桥铭碑、《石祠记略》石刻、重修广福禅院记碑、重筑分水墩记、重修东岳行宫记等
旧宗祠
严文靖公祠、李勋祠、谭氏世祠、杨氏世祠、苏氏世祠、殷氏双孝祠、许氏宗祠、殷氏家祠、张氏支祠、陈氏享堂、邵氏享堂、石氏宗祠、王家祠堂、何家祠堂等
革命遗址
“江抗”东路司令部旧址、“江抗”后方留守处旧址、苏常反“清乡”斗争大会会址、八字桥歼敌处、湖浜村歼敌弄旧址、湖浜村擒敌处旧址、湖浜村庆功场旧址、“江抗”东唐市办事处旧址、徐青萍烈士墓、四县自卫队大会操旧址、“江抗”与新“江抗”活动旧址、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江抗”修枪所旧址、新四军印报所旧址等
上述文物遗迹部分因时间久远而湮没,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又有一批遭到毁坏。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沙家浜镇新发现单体文物30处。其中古建筑23处,17处为清代民国年代的民居,有北新桥、华阳桥、钓渚渡桥3座桥梁和望贤楼、民国老邮电局、飘香园中厅等;有石刻1通,为清代重修万安石桥碑;其余6处为近代革命旧址。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体3个(北新桥、华阳桥、石板街),市级保护单体4个(福民禅寺、殷氏故居、李雷故居、望贤楼),市级控制建筑2座(繁荣街51号、飘香园中厅)。唐市集镇自明代因河成市,河街并行,整体风貌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历史街区普查结果显示,唐市集镇的繁荣街、中心街、北新街、倪家弄4处历史街区街巷完整,古建筑集中。2008年,沙家浜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末清初刻书业兴盛,横泾毛氏出身的毛晋终身从事藏书、刻书,其汲古阁毛氏刻本数量多、影响大、流传广,在中国私家刻书史上推为第一。藏书方面,毛晋藏书8.4万册,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从版本看,其收藏了大量宋刻本、元刻本、宋抄本、元抄本、名家抄本和孤本。宋元善本藏于汲古阁,其余藏在绿君亭、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续古草庐等处。最为著名的汲古阁分上下两层,每层三间,书架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藏书分为儒、释、道三大部分。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刻书方面,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其幼子毛扆康熙末年结束,长达90多年。毛晋共刻书602种、110879页(不包括不详页数者49种、数十种佛经和部分代刻之书),总字数超过8000万字。规模最盛时期,拥有编校、写样、刻印、装订人员近百人。毛刻本多左右双边,有界行,行款不一,书口多有“汲古阁”三个大字和“毛氏正本”小方印,白口为主;刻本重视选择底本,校刻较精,大多有题跋,内容又多自成系列,如有十三经,十七史、《周易》、诗话、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集、唐诗、杂剧、小说笔记、书画等系列。又以丛书辑刊著称,《津逮秘书》等开启其后刻书新风。毛晋之子毛扆克承父志,从事藏书、校书、刻书活动50多年,著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汲古阁刻本后流落四方,有“海内争传汲古书”的之说。唐市人杨彝爱藏书、校书,其藏书楼凤基楼藏书逾万卷,与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齐名。刻有宋谦《护法缘》十卷、释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释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大沙门百一羯磨法》、释义净《手杖论》一卷、《观总相称论》一卷。沙家浜水乡婚俗沙家浜水乡婚俗(2张)沙家浜水乡婚俗具有江南普遍特色,除常规的婚俗礼节之外,其显著特点是:有迎亲船、嫁妆船,用于接新娘、接嫁妆;新娘上轿时哭哭啼啼,亲娘同时也要哭哭啼啼,哭被认为大吉大利,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迎亲船行驶中,要有人“外出跳”(摇船时水手与摇船人以相反方向站立摇晃而不落水中),以此显示船家和水手的高超技巧;迎亲船要在新郎家前头的河道里来回行驶三次,称为“摇出水”;迎亲船到达男家前,男方的父亲必须拿两只提桶,抢在新娘起岸前到迎亲船前飞快地提两桶水,用于厨房中落团圆,俗称“公爹抢水落团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婚礼特邀堂名鼓手演奏乐曲,有茶担艺人为结亲新人担任司仪;此外婚礼中还有“传代”、吃“跳板茶”等习俗。苏南水乡婚俗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山歌石湾山歌演唱石湾山歌演唱(3张)江南船拳船拳是在船上打的拳术或器械。为适应船身的晃动,习武人需桩牢身稳;船头狭窄,武者以身为轴,一般在原地转动;船拳手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动作以手为主,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似闭未闭。明清时期江南船拳开始在立夏、端午、中秋等节日里亮相,有掷石锁、叠罗汉等表演内容。民国后期至解放初,船拳成为重大节庆庙会活动的必备节目。解放后活动逐渐减少。主要表演项目有对打、飞鱼叉、铁石锁等。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3月,横泾青年石楚材组织成立横泾农民暴动委员会,在唐市、横泾地区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四·一二”政变后,活动基本停止。1928年石楚材恢复党组织,率领常熟红军在横泾、唐市、浒浦、赵市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被捕牺牲。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抗日,与常熟的地方抗日武装民抗、新六梯团会师,打击日伪势力和土匪武装,依靠水网湖荡密布、交通闭塞的自然条件开辟了以阳澄湖东唐市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当年10月,江抗西移,仅留下警卫班、常备队数十人以及流动的后方医院和36个伤病员,后方医院在群众的掩护下不断转移,躲避敌人“扫荡”。11月,以夏光、刘飞等痊愈的伤病员为骨干,配合当地抗日武装,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组建了江抗东路指挥部特务连。沪剧《芦荡火种》与现代京剧《沙家浜》即取材于新江抗建立前后的那段史实。新江抗发展成一支拥有6个支队的抗日力量,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1940年4月,谭震林来到唐市领导中共苏南东路地区工作,发动群众开展“红五月”运动,建立县、区、乡、村各级政权机构和农民、职工、青年、少年抗日组织,横泾、唐市地区成为新江抗的后方基地。江抗成立一年内,组织参加大小战斗47次,击毙日军147人、伪军357人,打伤日军113人、伪军433人,生俘伪军298人。“皖南事变”后,新江抗恢复新四军番号,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1941年7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中共领导的大部分武装撤离,根据地遭到重大破坏。留在当地的少数干部发动群众,组建武工队,坚持进行武装游击。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新四军北撤后留下的武装人员组成苏常昆太武装工作队,在沙家浜地区发展中共党组织,发动群众抗租、抗捐、抗丁,进行武装游击。武工队遭到国民党打击,在流血牺牲中逐渐发展壮大。1949年4月27日,武工队接收唐市、横泾等乡镇,沙家浜地区解放。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鉴青作词,黄苇谱曲,讲述了“沙家浜团”的团史,为《沙家浜》的最早源头。歌曲于1943年首次演唱,很快就在新江抗部队中广泛流传开来,后被“沙家浜团”列为团歌。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伤病员斗争纪实》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华野一纵司令员刘飞对战地记者崔左夫说:“参加淮海战役的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一批骨干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1957年夏,崔左夫在苏州、无锡、常熟、太仓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纪实文学《血染着姓名——三十六伤病员斗争纪实》,为《沙家浜》最早的蓝本。上海沪剧院2016年演出海报长篇回忆录《火种》1957年,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写下长篇回忆录《火种》,叙述了1939年底到1940年初在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的经历,着重描写了36个伤病员的英雄形象以及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情。1961年刘飞将《火种》中的有关章节命名为《阳澄湖畔》,相继发表在《萌芽》《雨花》杂志上。沪剧《芦荡火种》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工作人员赴南京军区寻找创作素材,见到了36个伤病员名单和崔左夫的《血染着姓名》,在此基础上由文牧执笔创作出革命现代戏《碧水红旗》。出于艺术角度考虑,将现实中的36个伤病员改为剧中的18个,茶馆男老板改为女主角阿庆嫂,故事发生地取名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沙家浜”。后剧名改为《芦荡火种》,1956年在上海首演。京剧《沙家浜京剧《沙家浜》京剧《沙家浜》(4张)交响乐《沙家浜1965年,中央乐团观摩《芦荡火种》后,由杨牧云、邓宗安、谈炯明、罗忠等人将其改编成交响音乐,定名为《沙家浜》。作品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还在部分乐章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1967年被定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中篇小说《沙家浜》青年作家薛荣创作,约3万余字,发表于浙江大型文学双月刊《江南》2003年第一期,被称为“风流版《沙家浜》”。小说在人物上增加了阿庆,以阿庆的经历作为贯穿全文情节发展的主线;由新四军和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做斗争,变为联合胡传魁共同抗日;补充了样板戏中隐蔽掉的人性描写,阿庆嫂是“风流成性”的女人,胡传魁成为“有义气在,有豪气在”的炸碉堡、除汉奸的抗日豪杰,郭建光被描写为“胆小”的“窝囊废”,与胡传魁争风吃醋等等。该小说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并演变成一起“文学事件”。2006年电视剧《沙家浜》海报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沈星浩执导,高景文编剧,陈道明饰刁德一,许晴饰阿庆嫂,任程伟饰郭建光,刘金山饰胡传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常熟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2006年4月首播。剧情围绕救治新四军伤病员展开,并以阿庆嫂为保护新四军与刁德一、胡传魁斗智斗勇为主线,京剧中春来茶馆“智斗”、“军民鱼水情”以及“火烧芦苇荡”等经典桥段在电视剧中都一一保留下来;同时在《芦荡火种》的基础上结合常熟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充实、开掘、细化。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由江苏新晖文化传媒公司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影视中心等联合承制,江苏宏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铁军杂志社出品。该片共分“根在闽东”“浴血芦荡”“魂归何处”“风雨奠基”“舞台经典”“血凝丰碑”6集。2015年11月9日在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