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是多义词,共1个义项展开>>
和平村

和平村

(2010年央视电视剧)

中文名:和平村
归属:电视剧
类型:战争
导演:孙文学、韩磊
主演: 尤,勇,王奎荣,孙,玮,白庆玲,尹诗先,于,俭,朱家三,方,言,韩童生,涂黎曼,邹成,刘钇彤
出品公司:杭州好消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品时间:2010年5月19日
制片地区:杭州
集数:31集
详细介绍:《和平村》由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浙江杭州好消息文化传播公司、黔东南州、镇远县等联合摄制。由青年作家尹......>>>查看和平村详细资料

和平村资料详情

和平村,山东省滨州市北镇街道下辖村,位于北镇街道东南部, 村中心处于北纬37°23′,东径118°03′。西北距市政府3公里,北距北镇办事处0.5公里,南依黄河大坝,渤海三路和五路从东西两面穿过,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村中现分为新老两个居民区,老居民区北接胜利居委会,南依黄河大坝,东邻义和居委会,西靠红旗居委会,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新居民区在老居民区的东北方向, 两区最近点相距300米,新居民区北接中心小学,南邻义和居委会,东依渤海三路,西与蒲城北三村接壤,东西宽175米,南北长246米,面积4.305万平方米, 整个居民区总占地面积16.305万平方米。1996年有居民268户624人, 分高、薛、侯、王、刘、冯、苏、孙、曹、李、张、郭、崔、曲、谢、吕等16个姓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和平村历史悠长,明朝洪武年间自河北枣强迁来高、薛、侯、王四姓聚居成村,这便是和平村的最初雏型。清属滨州蒲台共管,民国时期属蒲台县辖治。1945年为蒲台城镇区,1950年属滨县二区,与今的五四、胜利、红旗、义和、六街统称北镇街。1956年后又合称曙光社,在行政上分为东、西、南、北四街(后称四村),和平与义和都属南街(后称南村)。1958年后北镇南村分为和平大队、义和大队,1982年滨州市建市后,随着土地陆续被征用,全体村民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于1985年建立和平居委会,今属滨州市北镇办事处管辖。1996年居委会从业人口250人,其中从事工业者90人,从事第三产业者160人,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随着滨州市城区的不断扩大和地区印染厂、毛纺厂的相继建立,和平居委会的土地被陆续征用,失去了土地的依托,人们在纷纷寻找新的出路,而此时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和平党支部、居委会重又看到黎明的曙光,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踏上一条曲折发展路。1979年10月经多方筹资13万元开始动工兴建和平染织厂(今滨州市绒布染织厂的前身),借助地区印染厂的技术优势,为其搞产品代加工。自1980年投产以来,党支部居委会每年都加大投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纺、织、染配套生产,成为拥有纺织1万纱锭,织布机314台的中型纺织企业。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发展太快,欠款1200万元,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1989年又值纺织企业形势步入低谷,真是举步维艰,处于半停产状态,出路在哪里?当时摆在和平居委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把厂房、设备全部卖掉还贷,这将意味着多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化为乌有;二是卖掉部分机器筹集资金启动企业正常运转。经过细致的权衡和思考的阵痛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把纺纱设备全部转让给滨州市第三棉纺厂,把办公大楼和纺纱车间租给毛纺厂, 共得款项710万元,还清部分贷款,另一部分用于使一度停产的厂子重新开工运营,轻装上阵专门经营织布,真是柳岸花明又一村。实践证明这次决择是正确的。从1991年开始居委会领导班子一改过去重上轻管的办法,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具体落实到人,奖勤罚懒,向管理要效益,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把关,严格压缩非生产开支,减少科室人员,决不乱花一分钱,厂里的装卸由居委会党支部班子成员承担,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10多万元,并且融洽了干部与职工的关系,选拔得力人员从事供销工作,积极开拓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以上举措很快使企业冲出低谷,步入健康运营轨道。不到半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效益蒸蒸日上,在发展方向上,企业坚持以技改为主,根据企业的效益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自1994年以来,年年都有新项目。1994年新上宽幅布机30台,1995年新上宽幅布机32台, 1996年技术改造120台。1997年新上宽幅布机76台,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布机416台, 车间11210平方米,职工600人,固定资产890万元,流动资金750万元的中型纺织企业, 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创利税400万元,并在1993-19 96年连续四年被市委、市府评为“先进企业”。